我們和優秀的差距:是總在小事上糾結,在大事上無知無畏
閱 / 總計3100字(閱讀5分鐘)
寫這篇文章之前,一直在反思去年雙11時候的事情:買百元的充電寶為了省30塊錢熬到凌晨盯著優惠券和促銷,卻在買近萬元相機的時候沒怎麼猶豫就付款了。
想想很滑稽的一件事,卻又好像是大家都在犯的錯誤:充電寶的折扣區大家都在討論什麼時候超低價下單能節省十塊錢,相機的折扣區大家在討論性能和鏡頭搭配。
看起來百元充電寶和萬元相機好像不是一類消費人群,但除去商品價格的差別,同時買了充電寶和相機的我,卻感覺自己做了一件損失大於收獲的事情。
比如我把同樣的時間盯著相機的優惠,能節省更多的錢。比如我自詡一直在做時間管理,卻不知不覺陷入了另一個誤區中。比如對最重要事情的理解還有著不足。
當然這裡不是想討論如何省錢的問題,因為肯定會有很多人跳出來說:如果你把相機分解成100個低價商品,那多關注一下折扣最後可以省掉很可觀的一筆錢。
自己的誤區在於,對於效能的認知有很大的偏差:在小事上糾結,而沒有關注最重要的那部分投入。
最重要的部分有可能是投入了最多資源,可能是能撬動最高的槓桿,也可能是跳出現有格局更高層面的認知。自己卻把最多的注意力放在對結果影響更小的事情上。
一、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小事上糾結,在大事上無知無畏
年前和一個BAT的朋友聊天,他吐槽說他老婆最近特別郁悶和不解:勤勤懇懇干了一年,當部門有一些難搞的髒活累活時,會主動加班加點干完,最後部門績效最高的竟然是平時工作平平,一年只做了一個漂亮項目的同事。
沒有人想做撿芝麻丟西瓜的人,但往往會因為撿了太多芝麻而忽視了西瓜的存在。
和朋友聊的時候,我詢問如果拋開年終評選的公平性,有沒有可能是因為她習慣了做這些難搞的髒活累活,這些反而是她最容易帶來成就感的事情,而逃避了更有創造力但更不熟悉的工作。
朋友一拍大腿,就是這麼回事。他老婆作為一個老員工,已經習慣了高度的責任心,和在某些事情上不計回報的承擔和付出,但是也在逐漸因為習慣做這些事情而忽略了做更有價值和創造力的事情。
因為在兢兢業業的舒適區裡習慣了,反而不太習慣跳出自己的舒適區,去做更有挑戰和價值的事情。對她而言,失去了一些更好的成長的機會。
我們在突破職場瓶頸的時候,如果不能一直朝著更高的目標邁進,選擇更有挑戰性的事情來做,就會在某一次成功之後,陷入了舒適區的瓶頸中。
朋友的例子其實在職場中非常常見。但從商業競爭的層面來講,個人價值的溢價是需要撬動更高槓桿率的結果來帶來的。
也就是說:公司給你的薪酬是讓你保質保量完成分內工作的,如果想要有更多績效的認可,要拿到更好的績效表現,需要創造出更有價值的結果,尤其是在現在不缺任勞任怨員工的職場環境下。
那為什麼我們總是在小事上糾結,而忽略更重要的事情?
其實很簡單的道理,不論在生活中還是職場中,我們所做的事情隨著越來越熟悉,難度越來越低,以前很棘手的事情現在很輕松的就可以搞定,在這個時候,最初的重要的事情實際上已經轉換成了“小事情”。
一件最開始很棘手的事情,從最初的恐慌區,進入了學習區,最後進入舒適區,當“小事情”越來越多,當我們長時間沒有做出突破,沒有選擇一些更有挑戰的事情,就會慢慢的被這些“小事情”包圍,以至於看不到更重要的事情,也就沒有更進一步的躍升。
最後陷入了在小事情中糾結,在大事上無知無畏的怪圈。我們沒有把事情做錯,或者說問題在於:我們沒有及時迭代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情。
二、修正認知,發展式看待“要事優先”,才能撬動更高的槓桿
鮑勃·迪倫說:人們很少做他們相信是對的事,他們做比較方便的事,然後後悔。
去年下半年換了工作之後,有長達2個月的適應期。並非專業能力不能滿足工作需求,恰恰相反,專業能力是過剩的,之所以不適應,是因為職場角色發生了變化,撬動的槓桿變成了管理能力、溝通能力和執行力。
每當在職場中面臨持續的新的挑戰,也就意味著進入了新的成長的拐點。舊的認知和經驗不足以支持新工作的要求,在10105繁忙工作的同時,需要修正認知和盡快進行角色切換。
我一直相信:所有的真理也不及我們自己某一個思維轉變的瞬間,思維轉變帶來了認知的改變,行為的改變,養成了某種習慣,從而最終改變了自己。
1、避免固步自封,正確認識“要事優先”
要事優先,顧名思義就是把當下最重要的事情放到第一位,當我們在一種環境下逐漸適應的時候,也是不斷把自己放在溫水中煮的時候,最重要的事情也是在不斷變化。
要事不是指重要且緊急的事情,因為往往這種事情是沒有太多主動性和規劃性,而且如果身邊都是重要且緊急的事情,那說明工作和項目管理出現了嚴重的問題。
要事指的是重要不緊急的事情,能夠有時間有資源的去思考、規劃、落地執行和完工。
有一個簡單但有效的方法是:把每周和每天的工作按照重要緊急程度的4個象限進行拆分,首先攻克重要緊急的事情,然後每天安排集中的時間,來處理重要不緊急的事情。不重要緊急的事情最好能安排給別人,不重要不緊急的事情最後做或者不做。
對於不重要的事情來說,可以做但要把握投入的時間,做的越多越傷害自己在職場的價值。
同時,重要的事情是隨著項目的推進、職場的發展不斷變化的,也要堅持對自己的迭代,不斷提出更高的要求,確認下一階段最重要的事情。
2、升級思維模式,一手戰略,一手執行
卡內基·梅隆大學的蘭迪·波許教授說,困難就像是一面牆,它並不是為了阻擋我們,而是讓我們有機會展現自己有多想達到目標。
在我們做出改變之前,需要先升級自己的思維,視線要看向遠方,手下的活也要跟上。
每天花10分鐘思考現在在做的事情背後的價值,你是如何看待這項工作的,你領導是如何判斷工作的完成質量以及想從這個工作中獲得哪些結果?在領導的領導眼中這個工作有哪些不可取代的價值?
不要說好高騖遠,哪怕只是一個最基層的員工,除了管理自己一畝三分地的事,也要學會向上管理。在執行做好的同時,從全局的眼光要求自己,做更多的思考和新的嘗試。
在初始階段,專業能力的提升是相對簡單的,但到了一定瓶頸想要撬動更高槓桿率的結果。就需要升級思維模式,進行全局思考,不斷解決問題,這是每個人向上走的必經之路。
3、建立自己的原則和習慣
在工作和生活中,最有影響力的,是那些能夠對內堅持原則,對外保持靈活的人。
堅持原則可以幫助我們規避風險和不必要的投入,靈活對外可以讓我們更加有效的尋找到解決方案,達成目標。
1)建立屬於自己的原則清單
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斷積累和實踐自己的原則清單,比如:
a)要求自己堅持做正確的事與把事情做正確。
b)對外保持靈活,對內堅持原則。
c)先做“必做之事”再做“想做之事”。
d)做長期主義者,尋找不確定中的確定。最後通過持續積累,帶來不斷的成長。
2)計劃和回顧清單
用一些儀式感和工具來幫助自己,提升效能,比如:
a)晨間日記(包含任務清單)
b)每日總結回顧、定期項目復盤
c)年度計劃、周回顧與計劃
3)高效工具清單
a)時間記錄工具:aTimelogger、iHour、時間塊青春版
b)任務管理工具:Omnifocus、滴答清單、Doit.im、Things
c)知識管理工具:Evernote、有道筆記、為知筆記
d)其他輔助工具:堅果雲、workflowy、日歷
很多天賦出眾、資源條件優渥或者抓住了高槓桿率機會的人,比較容易脫穎而出,但對於大多數普通人而言,想要什麼都必須要有同等甚至多倍的付出。
正確認識要事優先,並能夠及時更新自己的思維和認知,不斷積累自己的原則和工具方法論,才能不斷的進步,實現撬動更高槓桿率的目標。
三、寫在最後
如果你想不斷取得進步,卻一直在小事情上投入了過多的精力,需要停下來反思一下自己的目標以及如何去改變現狀。
小事情可以讓我們不斷積累,獲得成就和安全感,但重要的事情以及核心計劃,是我們不斷突破的重要影響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