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是我說
將愛永遠留在心中,無論是曾經的還是現在的,比任何的海誓山盟還是生死相許都重要得多。且聽印竹、印安如是我說~
印安說元好問的詞作中,有一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靜思之,「生死相許」固然彌足珍貴,而超越「生死」,才是情之極致。
印竹說這讓我想起曹雪芹的《好了歌》其中有一句:世人都曉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這兩種對待情感的態度,到底哪一種是值得提倡的呢?
今天,印安老師說的這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說的是元好問一次在趕考的途中遇到一位獵人跟他講了一個故事,他說:早上他看到兩隻飛翔在天空的大雁,他射下來一隻,另一隻一直在上空盤旋。當確認到那一隻已經死去,就在哀啼,直至撞地而死,與另一隻大雁一起殉難。元好問聽了這故事十分感慨,於是說出了這千古名句「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
在所有的動物中,禽類是最重感情的,而在所有的禽類中,大雁是最為忠貞的。大雁總是成雙成對的出行,當一隻死去以後,另一隻絕不獨活,所以在《周禮》中去求婚的人一定要提著一隻大雁,表示對愛情的忠貞。人世間也有很多痴情男女如大雁般生死相許,中國有梁山伯與祝英台,歐洲有羅密歐與朱麗葉。但,更多的人還是如曹雪芹所說:「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那麼這兩種對待感情的態度,到底哪一種才是值得提倡的呢?要我看來,都不值得提倡,但也無須反對甚至批判。
雖然人們心中對待感情都會更加羨慕生死相許的境界,但能做到的人還是少數,更多的還是「君生日日說恩情,君死又隨人去了」。有的甚至無需等到君死,「今天日日說恩情,明朝又隨人去了」這樣的事也比比皆是,難道這就一定是錯嗎?生死相許就一定是對嗎?其實沒有對錯。兩個人之間的感情最重要的是他是不是真情,只要是真情,也可以選擇「生死相許」,也可以選擇「隨人去了」。只要在說恩情的那個當下,不是虛情假意,是真實的,那麼也無需追求天長地久。因為世事無常,很多時候變化是不為我們左右的,也不是說情感出現了變化,就一定是變的那一方是壞人。
決定情感的更多的還是緣分,還是兩個人的氣場是不是能長長久久地融合在一起。所以,在情感面前沒有對錯。但還是那句話,無論面對任何事,尤其是面對情感,不走極端是最好的。如果我們事事處處都能把握中道,那麼也許不至於一定要生死相許。正如印安老師所說,有的時候超越生死才是情之極致,就像莊子的妻子過世了,他鼓盆而歌,這是因為他對他的妻子沒有感情嗎?不,是因為他對妻子的感情超越了生死!殊不知,她也許離開這個世界會到了更美好的地方了,我們為何要以悲傷示人?再有,兩個人在一起的時候無比相愛,分手的時候到了也能夠從容面對,這難道不是另一種情之極致嗎?「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只要兩個人之間擁有的是真情,在或不在一起,就不是那麼重要了。
總之,我認為在人類的所有情感中,愛情是最為神聖而美好的。只要你曾經愛過,即使你們不在一起了,無論因為何種原因,你都要儘量保住這份神聖與美好,不要讓它被金錢玷汙,被財產糾紛而搞得蕩然無存。任何的財產在愛情面前都是微不足道的,因為愛是無法用金錢衡量和買到的。將愛永遠留在心中,無論是曾經的還是現在的,比任何的海誓山盟還是生死相許都重要得多。因為每一份美好的愛都是滋養生命的正能量。讓我們珍惜身邊的每一份神聖而美好的愛情!
萃辰天心書院,願國學智慧走進千家萬戶……
經典誦讀
家庭經濟應該如何管理?節儉與吝嗇的分界是如何的?施捨而不奢侈,節儉而不吝嗇才是真正健康的家庭經濟模式。聽雷磊老師經典誦讀《顏氏家訓》為您講述如何管理家庭經濟!
《顏氏家訓》節選然則可儉而不可吝已。儉者,省約為禮之謂也;吝者,窮急不恤之謂也。今有施則奢,儉則吝;如能施而不奢,儉而不吝,可矣。
今天《顏氏家訓》說的是我們可以節儉而不能吝嗇。所謂節儉, 就是為行禮義而簡省節約; 所謂吝嗇, 就是對貧窮急需救濟的人不予救助。 現在有人施與則過分奢侈, 節儉則過分吝嗇; 如果能做到施與而不奢侈, 節儉而不吝嗇, 就可以了。
這段話主要講的是顏之推對家庭經濟管理所提出的原則:施而不奢,儉而不吝。結合《顏氏家訓》中的論斷,這個尺度的基礎就是要做好四點:第一,要勤儉持家;第二,要適度消費;第三,金錢觀要正確,注重回報社會;第四,不做守財奴,處理好錢與人的關係。
勤儉持家,是中國民族的傳統美德。「勤」和「儉」相輔相成,「勤」是努力工作,為自己的生活換來必要的經濟基礎;「儉」是控制預算,不要虛榮鋪張、超前消費,更不能浪費無度,把錢花在無用的地方。
顏之推不提倡一味的節儉。在家庭經濟許可的基礎上,該消費的就要消費。儉省過度,在今天看來並非美德,它不僅有礙社會財富的流通,也有損我們自己的生活品質。持家、理財當然以節約不浪費為原則,但不可把錢財看得太重,捏得太死。要做到「儉而不吝」,即在經濟條件許可的範圍之內,該花的就要花,不要僅僅為了省錢而不顧日常生活質量,否則就是「吝嗇」,而不是「節儉」。古人說:「錢者,泉也。」今人把錢叫做「通貨」「動產」,如果錢一味地積蓄而不保持流通,也就失去了它的意義,社會的經濟也就發展不起來了。
什麼是正確的金錢觀?就是不可把錢財看得太重,尤其是在必要的時候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羣,都不可捨不得,否則就會因為吝嗇而顯得沒有同情心,也無助於社會的和諧。尤其是經濟狀況比較好的家庭,更應該慷慨一些,這也是一種對社會的回饋。
我們永遠只是財富的驛站,因為錢財生不帶來,死不帶去。世界首富比爾蓋茨決定只留少數的錢財給自己的孩子,而把絕大部分財產用來建立基金會、做社會慈善事業,這種做法值得讚賞。布施的小事是可以做的,家長的金錢觀正確了,孩子也會自然而然地有了社會責任感,就不會把金錢看得太重。心態端正了,反而會比較容易掙到錢。
《顏氏家訓》告訴我們,要做金錢的主人,不要做金錢的奴隸。主人和奴隸的區別很明顯,就看誰駕馭誰。
借而望還,不如不借;施而望報,不如不施。無論是持家、理財或者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羣,都應該把握「施而不奢,儉而不吝」的尺度。也就是說,在幫助朋友、接濟親人、捐贈弱勢人羣時,要做到「施而不奢」:施捨要慷慨,但不可講虛榮、裝闊,超出自己的經濟能力。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詩歌賞讀
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青年的杜甫寫《望岳》,全詩無一「望」字,卻遠望、近望、細望、俯望,一展泰山巍峨風采。且聽雷磊老師詩歌賞讀《望岳》~
「外師造化,中得心源。」三山五嶽向來都是激發詩興之絕佳處。今天我們要賞讀的是「詩聖」杜甫的《望岳》。首先,讓我們一起來誦讀這首詩:
岱宗夫如何?齊魯青未了。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盪胸生層雲,決眥入歸鳥。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
東嶽泰山,美景如何?綿延齊魯大地,青翠山色未曾斷絕。神奇自然,匯聚千種美景,山南山北,分出清晨黃昏。層層白雲,蕩滌胸中溝壑;翩翩歸鳥,飛入觀者眼簾。定要登上泰山頂峰,俯瞰羣山,真是豪情滿懷!
唐玄宗開元二十三年(735),詩人到洛陽應進士,結果落第而歸,開元二十四年(736),二十四歲的詩人開始過一種不羈的漫遊生活。作者北游齊、趙(今河南、河北、山東等地),這首詩就是在漫遊途中所作。
詩的首句「岱宗夫如何?」寫乍一望見泰山時,高興得不知怎樣形容才好的那種揣摹勁和驚嘆仰慕之情,非常傳神。岱是泰山的別名,因居五嶽之首,故尊為岱宗。「夫如何」,就是「到底怎麼樣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於句首的語氣助詞,這裡把它融入詩句中,是個創新,很別致。這個「夫」字,雖無實在意義,卻少它不得,可謂匠心獨具。
接下來「齊魯青未了」一句,沒有從海拔角度單純形容泰山之高,而是別出心裁地寫出自己的體驗──在古代齊魯兩大國的國境外還能望見遠遠橫亙在那裡的泰山,以距離之遠來烘托出泰山之高。
「造化鍾神秀,陰陽割昏曉」兩句,寫近望中所見泰山的神奇秀麗和巍峨高大的形象,一個「鍾」字把天地萬物一下寫活了,整個大自然如此有情致,把神奇和秀美都給了泰山。詩人妙筆生花,用一個「割」字,則寫出了高大的泰山一種主宰的力量,這力量不是別的,泰山以其高度將山南山北的陽光割斷,形成不同的景觀,突出泰山遮天蔽日的形象。
「盪胸生曾雲,決眥入歸鳥」兩句,是寫細望。見山中雲氣層出不窮,故心胸亦為之蕩漾。「決眥」二字尤為傳神,生動地體現了詩人在這神奇縹緲的景觀而前像著了迷似的,想把這一切看個夠,看個明白,因而使勁地睜大眼睛張望,故感到眼眶有似決裂。
末句的「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兩句,寫詩人從望岳產生了登岳的想法,此聯號為絕響,再一次突出了泰山的高峻,寫出了雄視一切的雄姿和氣勢,也表現出詩人的心胸氣魄。「會當」是唐人口語,意即「一定要」。眾山的小和高大的泰山進行對比,表現出詩人不怕困難、敢於攀登絕頂、俯視一切的雄心和氣概。這正是杜甫能夠成為一個偉大詩人的關鍵所在, 也是一切有所作為的人們所不可缺少的。這就是這兩句詩一直為人們所傳誦的原因。
這首詩是杜甫青年時代的作品,充滿了詩人青年時代的浪漫與激情。全詩沒有一個「望」字,卻緊緊圍繞詩題「望岳」的「望」字著筆,由遠望到近望,再到凝望,最後是俯望。詩人描寫了泰山雄偉磅礴的氣象,抒發了自己勇於攀登,傲視一切的雄心壯志,洋溢著蓬勃向上的朝氣。
萃辰天心書院,讓國學智慧走入千家萬戶!
友站推薦 : 97速借網
借錢服務私人小額借款找97,線上借錢安全快速沒煩惱,快速借錢首選97速借網
想了解借錢知識,線上借錢找速借網,當鋪 ,車貸等各種服務都有。